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

来源:美文范 时间:2024-05-15 12:07:16 责编:mwfan 人气:

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

  有很多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,甚至是要感悟其中的人生之道,那么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

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:章子怡的难题

  那一天,古装戏《卧虎藏龙》正在紧张拍摄中。

  那是一场章子怡骑马的戏。当时她才20岁,大学还没有毕业,尽管学过骑马,但是技术并不娴熟,人和马的配合总不够默契。她骑着马一遍又一遍地从摄像机前冲过,但是,导演李安一直板着脸,一遍又一遍地说:“不行,再来一条。要跑直线!”章子怡不敢怠慢,只得一遍又一遍地翻身上马,从镜头前飞奔而过。她是个要强的人,心里比谁都着急。她恨死眼前这匹马了,速度倒是挺快,可它不是往左就是往右斜着跑,就是不跑直线,仿佛故意跟人对着干。

  来来回回拍了20多条,导演李安依然板着脸说:“线路还是不直,再来!”

  章子怡显然有些虚脱,大口地喘着气,脸色苍白,湿漉漉的头发耷拉在她瘦削的脸上,汗水也湿透了衣背。剧组里的人看着都有些心疼,毕竟她还只是个20岁的柔弱女孩儿,哪里经得住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啊。但是,大家都知道李安的脾气,谁也不敢上去说什么,只有默默地给章子怡送上一瓶矿泉水,表示安慰和鼓励。

  这时候,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个马倌,看见章子怡累得实在够呛,就说:“不就是让马跑直线吗,用不着这么来回折腾人家小姑娘!我去找导演说道说道。”说着,他真就跑到李安面前,说:“导演,我有办法让马跑直!”

  听了马倌的建议,李安顿时眼睛放出光来,迅速组织人员实施。接下来,随着导演一声令下,章子怡轻抖缰绳,马儿奋蹄朝着预定的终点奔去,跑出来的线路笔直笔直的,镜头效果简直完美无缺。如释重负的章子怡从马背上下来,握着马倌的手,流下了感激的泪水。

  原来,在马倌的建议下,剧组另外找来了五六匹马,拴在预定地点,章子怡的坐骑看见前方有同伴儿,兴奋异常,等到章子怡一抖缰绳,它便全力冲了过去,跑出来的线路自然就笔直笔直的了。

  这个马倌叫孙文瑞,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,组建了自己的马队,参与拍摄了100多部电影。目前,他已经成为了中国影视圈儿中一位大腕级的人物。

  人们常说,要努力解决难题,其实,有些难题不是靠努力就能解决的。努力是不可少的基础性付出,而真正解决难题的决定因素是智慧。马倌孙文瑞利用马的习性,轻巧地替章子怡解决了难题,体现的就是智慧。

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:李可染的时间

  抗战时,他住在重庆,他住的地方旁边是竹林,有一天,他屋里地上冒出了一棵竹笋。他没有时间去打理。竹笋渐渐变成了竹子,竹子渐渐长大了。他还是没有时间去打理,任凭竹子长。后来,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。他想起晋人“不可一日无此君”的典故,于是给这茅屋起了斋名,叫“有君堂”。

  这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故事。对于这个故事,可能知者寥寥。而另一件事,应该说是不知者寥寥。

  20xx年11月22日,李可染的水墨巨制《长征》拍到一个多亿,这事给了艺术界相当大的震撼:为什么一幅当代的水墨画价值竟达一个多亿?

  一幅画值多少钱,我对这事看得挺淡的。我关注的是,一个人怎样才能像李可染先生那样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。艺术成就的大小,除了天分之外,恐怕还在于对时间的利用。给我印象最深的,是大师在“文革”期间说过的一句话:“我不一定是好人,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。”

  一个人连干坏事的时间都没有,他把时间用在了哪儿呢?

  1954年,李可染和张仃、罗铭想去江南写生,他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100元稿费。边走边画,衣服破了,鞋子破了。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,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。行走,对他来说,是件痛苦的事。可是,他硬是穿着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。鞋子磨破了几双。几个月之后回家,人已形同乞丐。而三个人几个月100元钱竟然没有花完。原因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,没有时间花钱。

  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艺,除了绘画,还会拉胡琴,精通京剧。京剧对他来说,既是爱好又是消遣。1944年的某一天,他曾一连失踪三天。回家后,妻子才知道,他听京剧连听了三天三夜。妻子责问:“李可染,你要是这样只迷戏,你的画还能成吗?”

  从此,在他的时间里,他删去了拉二胡和听京剧的时间,专心致志,心无旁骛。

  我很少将“炉火纯青”这个词,用于形容文艺作品。但当我看到李可染先生的作品,心中只有震撼,用“炉火纯青”誉之犹嫌不足。在他的《五牛图》里,先生云:“牛也力大无穷,俯首孺子而不逞强。”仅用黑白两色,竟画出了牛背皮毛上的反光,真是“力大无穷”,先生说的是牛,我说的是艺术感染力,这是温柔的力量。字与画,真的有“力透纸背”的感觉。

  看他的作品,获得的不仅仅是非凡的审美感受。从他的绘画中,能寻找到他生命中所有的时间。从中能明白,他一生的时间用在了何处。

关于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:董卿和春晚携手的苦与乐

  年关难过年年过。对于央视当家花旦董卿来说,尤其如此。20xx年2月2日大年夜,全国人民又将在爆竹声中端坐在电视机前,等待春节联欢晚会,等待主持人董卿的出场。

  为西单女孩落泪

  央视所有年终节目都在赶制,董卿连哭的时间都没有了。前一天录《我要上春晚》年度特别节目,她在录影棚从下午两点待到凌晨3点,收工后从演播室走到化妆间不到百米距离,哪怕多走一步都觉得要崩溃。“好多人都问我为什么那么瘦,其实我比谁都吃得多,不吃饭就会晕倒。”身为主持人,必须穿着高跟鞋在舞台上站几个小时。

  相对而言,做春晚主持人是轻松的。4个半小时的节目,4个主持人加起来时间不过40分钟,两对主持人轮换,还能坐着休息一下。董卿透露说,在刚结束的《我要上春晚》特别节目中,总导演陈临春直接给了西单女孩、深圳民工街舞团“春晚通行证”,这就意味着,这些选手不用通过层层审查就必然能上春晚,董卿在一旁都看得激动落泪,“要知道,在这之前他们曾经连饭都吃不饱,今年春晚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。”

  上春晚用了20xx年时间

  至于董卿自己,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电视人走上春晚的舞台,她整整花了20xx年的时间。董卿以前曾在浙江电视台干过,1996年开始在上海电视台担任主持人,20xx年到20xx年在央视西部频道工作。真正被大家认识,是在她主持了20xx年的青歌会,和20xx年之后的历届春晚。

  20xx年,还忙着搬家的董卿接到导演电话:“我们整个春晚剧组邀请你来担任主持……”放下电话,董卿不由自主就地转了几个圈。当时对于央视来说,她还只能算是一个新人。20xx年底刚到北京定居时,没有朋友,也不知该去哪里玩,连一个可以聊天的人都没有。

  1996年,首设三地会场的春晚对包括董卿等春晚主持人来讲,都有些特殊的意义。首设三地会场,这是央视主持人周涛第一次做春晚主持,在陕西会场露脸。而刚招聘进东视的董卿被安排在春晚上海分会场实习,忙着招呼演员吃饭、排练,“当时上海的主持人是袁鸣。我那时就想做好手头的事情,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。”

  1996年春晚的总导演张晓海,现在成了董卿的顶头上司。“现在跟他提这个事,他说我不记得你了,我说,你那时都没正眼瞧过我!”

  做梦都会梦到临上台

  出道20xx年,董卿从来不觉得自己天资过人,但她承认,自己的确非常勤奋:“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自己快上台了,没背完稿子,急得要撞墙。”

  每年主持120场左右的工作量,让她成为央视的“拼命一姐”。作为台里工作量巨大的主持人,每一期节目,她都投入了异常多的时间和精力。录制20xx年公安部春晚,现场有公安系统的6位英模给大家拜年,董卿觉得应该对每一个人都有介绍。为了这几句话的介绍,她花了两个晚上浏览了上万字的个人材料,然后提炼成最精简的话把他们介绍给观众,虽然她知道这些辛辛苦苦的准备有可能在后期制作时被导演删减。

  搭档朱军上台前发现董卿脸色不好,一问凌晨4点才睡。

  董卿坚持自己的做法:“主持人的职责就在于传递有效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情感。”再累,她也要强迫自己从沙发上站起来,坐到电脑前面去。做完功课,再睡下去就踏实了。“我必须对得起观众。能站在这里,让那么多人听你说话,没有权力喊累。很多主持人在舞台上似乎非常流畅,但说的话都没什么营养。虽说电视是快餐文化,但很多观众除了放松之外,也希望得到一些信息、慰藉、鼓舞和力量吧。”

  她知道,从年龄、精力来说,自己正处于一个主持人的黄金状态。难得在家的时间,她也是坐在电视机前学习,为好看的电视节目鼓掌……“特傻,是吗?”她笑着说,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电影也能看得又哭又笑的。

  年夜饭吃速冻水饺

  “我是一个除了工作基本不考虑搞人际关系的人。”忙碌一两个月,董卿往往连分管领导的面都见不上,自嘲台长办公室都没去过。但是不久前董卿评职称,全台18名评审委员全票通过,这也让她再次感慨央视是一个公平的平台:“我的工作他们都看在眼里。我也不知道该感谢谁,我想表达感谢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吧。”

  春晚彩排,所有主持人、演员都要带着正式的妆容,连倒计时都要数。也就是说,等到春晚正式直播,所有演职人员已经演过7次了。

  年三十儿那天,董卿和所有的演职人员必须在下午四五点之前填饱肚子,6点开始化妆。

  往年,结束春晚之后是深夜1点多,董卿回忆,自己的神经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,可惜这种亢奋无人分享,因为同事们纷纷散去,赶着回家补吃一盘饺子。“像我这样单身一人在北京的,难免会觉得落寞。有精神的话,回到家煮点速冻水饺,倒头睡觉。”

  年初一一大早,她会搭早班飞机回上海的爸妈家,直接给爸爸妈妈递上红包:“我给不了时间和关心,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孝心了。”大年初一清早的北京机场,往往空空荡荡,但董卿总是会出现,带着一脸的疲倦和归心似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