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伟人励志故事

来源:美文范 时间:2024-05-15 11:56:52 责编:mwfan 人气:

名人伟人励志故事

  那些有关名人伟人的励志故事都是很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看看的,那么名人伟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

名人伟人励志故事:不是糊涂是境界

  被誉为“当代草圣”的书法大师林散之(1898-1989),晚年双耳失聪,但还常被人请去开会。因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清,开会纯属浪费时间,所以每次开会林老只是象征性地去一趟,待大会开始不久,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。

  一次,林老像往常一样“溜会”,刚走出会场,突然想起了什么,问陪同他回家的人:“今天开会怎么没见老钱啊?”“老钱”即钱松喦,林老曾与其同住一幢楼,两人关系一直很好。陪同见林老询问,立即大声答道:“钱老是美协的,当然没来参加。”

  “那这是什么会?”林老一副惊讶的样子。陪同有些不解地望了望林老:“这是书协开会啊!”林老更惊讶了:“书协?还有书协?”陪同乐了:“林老,您可是咱们书协的名誉主席啊!”林老一路嘀咕着“还有书协”,走回了家。

  如果说普通人把“作协”误作“做鞋的”,而把“书协”误作“输了鞋的”,还可以当做笑话来听,而身为书协名誉主席的林散之,竟不知世上还有个“书协”,这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。

  仔细分析一下,林老不知书协,大概有这样几种可能:一是他老糊涂了,得了健忘症;二是他生性幽默,故意逗乐;三是他挂名太多,一时忘了书协;四是他淡薄名利,把时间全用在了创作上,而对除此之外的事物无动于衷。

  先看前两条:我们知道,林老一生身体强健、思路清晰、创作活跃,活了90多岁,即使临去世前数月仍在挥毫不辍,因此糊涂一说不能成立。倒是幽默有一些可能,不过我们从林老听到“书协”二字时的惊讶程度来判断,幽默一说似乎也站不住脚。

  再看第三条:挂名太多!当今社会,的确有一些官员喜欢附庸风雅,为了显示自己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精,喜欢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,特别是艺术领域挂个名,什么名誉主席、名誉会长啦等等,挂的名多了,有时自然就难免会张冠李戴,不知所云。

  这些官员显然不能和林老同日而语,纵观林老一生,他始终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,终生潜心诗书画,虽然曾做过“七品芝麻官”(江浦副县长),但他对权位从不迷恋。到了晚年,他更是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到了艺术创作中,曾自谓“一切不与人争,只与古人争一地位”,这样一位把毕生都奉献给他所热爱的艺术事业,有着“笑把浮名让世人”境界的大艺术家,怎么会对书斋外的喧嚣、浮名动心呢?

  可见,这个书协名誉主席,只因没人“敢”挂(林老晚年名满天下,当时曾流传这样一则轶事。郭沫若来南京,有人请赐墨宝,郭沫若当即拒绝:“有林散之在南京,我岂敢在南京写字!”),才“众望所归”地被“挂”到了林老身上。这个名虽挂得“专业对口”,但其实并非林老所愿,他自然也就不会把这样的虚名放在心上了,以至于闹出了不知世间有书协的“笑话”,这和某财政局局长竟然不知“农民也是纳税人”之类的笑话完全是两码事。

名人伟人励志故事:屠呦呦

  20xx年10月5日,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,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,荣获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  屠呦呦,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,20xx年9月,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。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。那株小草,就是青蒿,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,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,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,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。

  不过,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,既没有博士学位,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,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。她说: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。”

  那么,一个“三无”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?答案只有一个,那便是:踏实+勤奋。

  踏实和勤奋,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。1930年,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。呦呦,意为鹿鸣之声,取自《诗经》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一句。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25岁那年,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,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(现中国中医研究院)工作。从此,她埋头从事生药、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,一干就是半个世纪。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,设备极为简陋,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,但是,屠呦呦从不抱怨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那时,她身患结核病,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,认真实验,从不耽误。短短几年里,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,相继被收入《中药志》。

  1969年1月21日,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,参加全民抗发疟疾“523”项目。作为科研组组长,她带领团队成员,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,四处走访老中医,先后调查了20xx多种中草药制剂,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,最后,从200种草药中,得到380种提取物,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。

  然而,实验进行了190次,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,研究一度陷入绝境。面对这种情况,屠呦呦没有气馁,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。她想,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,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,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,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?

  有一天,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,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。翻着翻着,她突然眼前一亮,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。那是东晋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·治寒热诸疟方》中的一句话: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。”她注意到,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,不是煎熬,而是“绞取”——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?想到此,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,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,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%。

  190次实验,190次失败,190次从头再来,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!

 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,显然,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,她用踏实与勤奋,为自己赢得了成功。数学家华罗庚曾说:“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,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、实事求是的态度,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。”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,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。

名人伟人励志故事:输了冠军,却赢在每个0.01秒的进步

  有一个人,屡次参加世界百米短跑大赛,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很少拔得头筹,看似输了比赛,却凭着每个0.01秒的进步,创造了9.99秒的成绩,成为第一个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。

  他就是我国优秀短跑选手苏炳添。

  苏炳添,1989年生于广东,从小就表现出了良好的运动天赋。20xx年11月,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,就以11秒72的成绩夺得第一,成为轰动一时的“追风少年”。

  之后他又被选拔进了省队、国家队,成绩突飞猛进。20xx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他以10秒16夺冠,打破了周伟保持20xx年之久的全国纪录。之后的两年,苏炳添一直雄踞中国男子百米第一的宝座。

  而对于这些成绩,苏炳添并没有感到满足,因为他要向国际水平挺进。

  20xx年5月6日,在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日本川崎站男子100米决赛中,苏炳添以10秒04夺冠,但因比赛超过了国际田联规定的赛场顺风速上限,成绩不被认可。但此次初试锋芒,让他信心倍增。同年8月4日,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,苏炳添以10秒19的成绩晋级半决赛,但在8月6日的半决赛中,他却只跑了10秒28,无缘决赛。

  苏炳添有些沮丧,但又有些心安理得。他安慰自己: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,作为黄种人,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。随后,他的训练松懈下来,但很快就尝到了不进则退的苦果。

  20xx年4月,队友张培萌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中,跑出10秒04的成绩,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。同年8月11日,张培萌又在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中创造了10秒整的黄种人最佳成绩。这让苏炳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。

  队友们都在进步,而自己得过且过,苏炳添羞愧万分。他告诉自己: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,只有充分挖掘潜力,才能迎头赶上,哪怕每次进步0.01秒,也是胜利。他调整了心态,投入更加刻苦的训练中。

  付出总有回报。20xx年2月,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赛60米比赛中,苏炳添以6秒66获得亚军。3月在波兰索波特举行的室内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飞人大赛中,他又跑出了6秒57的佳绩,成为第一位杀入世界大赛短跑决赛圈的中国选手。

  20xx年5月31日凌晨,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,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,开创了黄种人百米短跑成绩的新纪元。

  苏炳添没有赢得冠军,输了比赛,但他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,永不满足的努力,赢了每个0.01秒的进步。人生犹如赛场,在我们的生活中,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,也要进行“比赛”,不可能总是赢。但是,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,去夺取哪怕是一寸,哪怕是0.01秒的进步,即便输了也无妨,因为有进步的输就是赢。